特别说明:内容丰富,需要细嚼慢咽,其实老师的开示就已经明明了了,奈何“依法不依人”这一条对于一贯以貌取人的众生来说真是太难了,所以只能绕远路啃经书来让他们今生能够信受,亲近真正的大善知识。

 

手机整理不太方便,如果有电脑详细地再索引佛经原文就更严谨了。我这样大白话引用佛经并不严谨,也缺乏恭敬,还可能错漏百出,只是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让答案更加清晰明朗,让声闻等中小根器众生可以按图索骥,为弘法利生提供一种方便,还只是一小部分,真正的营养和利益还是要以老师开示和佛经为准。毕竟,抄袭总结的再好也只是文字的相,而老师开示和佛经是破迷开悟和挈入解脱的道路。再有,佛菩萨的境界压根就不是我等凡夫能说的,只是艰难地帮助理解一下。也稍稍(罪过!该花主要精力去拜读的,奈何众生颠倒,常常抱颗芝麻丢了西瓜,不知主次,重利益而轻生死!可怜悯者也!)了解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以及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众生貌似都是别的世界国土不要不管的破烂货,都是一群歪瓜裂枣、假冒伪劣、不可救药的、带刺的、烂的、发霉的、臭的、丑的、残缺的、各种艰难的……我能想到的就是各监狱里的长期票号、久治不愈的顽疾、十恶五逆的重罪……反正都是需要长期吃药的困难户,需要被集中收治、重点照顾,非得施以各种病死苦灾等治理的对象。可恰恰这帮子对象又自以为是,又大逆不道、冥顽不灵、不信天、不服地,又以不知道为自然本性,而将各种偏见奉为金科玉律并作为我行我素的道理,还自以为聪明绝顶,自封万物之灵,以假为真,以丑为美,还不接受反驳,撞南墙仍不回头,贪嗔痴慢疑极为炽盛,满肚子坏水,充满怀疑不信任,假货盛行,男盗女娼,售卖名相而毁谤真实……

 

我一想想要度这帮子专抬死眼扛、坏得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白眼狼,我心里就憋得慌,就堵得心里难受,还不如让我抗100斤水泥上100楼来得痛快。可这种活咱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了,还楞是做了八千次!我听听都能直接干吐血了!天哪!直接弄死得了!我都跪了!求求您,别来了,这帮蠢驴倔驴没救了!所以,我才有点理解了,为啥诸佛菩萨摩诃萨都称赞咱本师释迦牟尼佛了!哎!感觉啥词到这都使不上劲儿了,都太苍白无力!想想咱老师在这五浊恶世,就这臭水沟环境中竟能扛过来走到不退地真是太不容易了!难行能行,真猛汉!大丈夫!真菩萨!大乘种性!真佛弟子!荷担如来家业者也!

 

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接受末世众生卑微的头颅跪拜!

顶礼老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诸佛菩萨摩诃萨!

 

先温习一下老师2016年弘法过程中对于同类疑问的开示(节选部分相关),我的感受就是简单直接,干净利落,就像拿着一把异常锋利的小刀把各种邪知邪见削得七零八落,痛快至极!

 

“法师云:八,白衣上座或许能一时造成佛教的繁荣景象,功不抵过,对佛教的长远的伤害,非一时之虚功可以弥合。

 

答:法师,你太看重僧相,而排斥白衣相了,须知,相由心生,不明自心者,身披僧袍也是白衣,若自证圣智者,虽白衣凡俗相,因明心见性,即是住世如来,佛性唯有智知,不依相见,佛是中道理体,非名色,更非僧袍,若以世间名色去理解佛陀教化,则佛教不成佛陀教诲,而是崇拜佛相的外道宗教。”——微博2017-01-12

 

“问:弥勒菩萨降世之前不会再有佛出现!

答:离心说法,皆名魔法,若不明众生自性即佛,心外求佛,佛即是魔;若言佛有来去、有生灭,即是谤佛。若佛无来去、无生灭,何来释迦牟尼佛涅槃,弥勒菩萨降世?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中道理体,心圆明,性无挂,随缘不动名如来。”——微博2016-01-09

 

“问:你得道了吗?如何证明?

答:有人问六祖慧能,你得到佛法了吗?慧能回答:我不明白什么是佛法;只有黑暗渴望光明,光明中本无光明,光若执取光即黑暗,黑暗与光性本无生;真理与愚昧,无明与觉醒,本性一味,不可说,无来去;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离,离,离,真法无所得;落,落,落,当下即如来。”——微博2016-01-10

 

“问:如何见性?

答:出离心放弃此生,持戒律清淡欲望,学佛法破除观念;放弃此生心,看到贪婪生活的自我,持戒心观照到欲望攀缘,佛法究竟义对照出世俗观念;出离自我,自我性空,性无挂;心不随欲,欲消心幻,性圆明;于身心深处,见身心如幻之清醒,念念无挂,心心不住,随因缘性起,如云中虚空,妙明轻柔。”——微博2016-01-11

 

“居士,是佛性随顺众生,所现方便度化之义,并非是一张皈依证,以一张皈依证,去衡量维摩诘是否是大菩萨?你太可乐了。

 

如你所说,没有师承者,就绝对不是佛弟子?请问,何为师承?佛经中如来言,末法之时,有经典处即为有佛,《楞伽经》云,依法明心,自觉圣智者是如来,觉自心佛性,是名佛法传承。慧能大师临终前,弟子问,大师,您的衣钵何人得到了?慧能大师回答,明悟自心佛性者得之!可见,佛法传承者,在于心,而非在于形;若不明本心,身穿袈裟也是凡夫,觉了自心,白衣也是佛。

 

达摩言: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

 

何为法?明心之路也!明心见性则法我皆空,性空无住是名法相,心无所依是为依法不依人!

 

达摩祖师言: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摘自《达摩大师血脉论》

 

故而,你以世俗师承名相,毁灭佛法精义,是名出佛身血,盼其速速忏悔!

《圆觉经》中,如来曾言:‘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如来教法中,何曾有过依僧人身份形象,去传承佛法大义?

只因佛义唯有智知,不依相见,自证圣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微博2017-05-15)

 

以下想说明的是,佛的授记成佛是佛位的交替传承,是八相成道的方便示现,并非是说在上佛与下佛之间(佛无上下,可能有冒犯,方便理解)的佛土中不会出现佛的化身,不会出现大菩萨、阿罗汉。再有,八地菩萨是三不退,直到成佛,可以说为成佛之始,最终示现成佛是圆满佛果。这有很大区别啊!恰如老师一个形象的比喻(并非原话,是这个意思),我已经到达新疆了,但还没到首都,还很远,但再远也是中国啊!第八地叫不动地,先说一下修行有三不退,证到罗汉称位不退,证到初地称行不退,证到八地称念不退。念不退的具体感受,就是完全不刻意地进行修行,就好比开车前面要踩油门,到这里彻底不发力靠着惯性就可以直至成佛,专业的说法叫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又叫老般若。

 

八地菩萨另外一个著名的标志,就是证到无生法忍。

 

因为八地菩萨舍离一切有为有相用功,无漏的果报彻底成就,诸佛如来亲自现前指导他成就佛的法身,由过去清净大愿力,往返无量世界国土,供养无量诸佛,教化无量众生,通达无量法门,显现无量神通,如同观音大士一样普门示现。

恰如家里换了主人,不代表这家里就不来重量级的客人了啊!这压根说的就不是一回事啊!怎么大家好像都在以为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弥勒佛下生之前就没有佛的化身出现,这真是太冤枉了!佛经中的各种预言是咋来的?《楞严经》中阿难说:“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那么多大菩萨发愿护持末法众生,你们以为说着玩的?那祂们现在在哪里啊?祂们要是告诉你们祂们是谁,你们会不会信呢?估计都吓傻了或者冲上去揍两拳,或者都没资格也没能力信了吧?佛经到底信不信啊?到底信不信佛啊?原来是天天喊着信受奉行,天天都不能信也不能行啊!这末法众生是既管不住嘴,也管不住腿,天天胡言乱语,惹是生非,还总爱管天管地!(篇幅限制,这里就不扩展了,太多佛经都有)

 

以下主要内容:佛号或佛位传承接班的问题,娑婆世界成佛要先候补于兜率天内院(说法,观察等待因缘),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的佛菩萨,佛土的性质,劫数的换算,引用的经典:《悲华经》《观音授记经》《增一阿含经》《佛本行经》《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关键哦!阿弥陀佛的净土分为四种(说法各亦,云里雾里,不如老师开示来的直接而解渴,暂列2种分别如下):

 

主要想说明的是,佛为接引众生方便建立的净土属于报土性质,依然有生灭,并非无生灭的法身性质,所以才有佛号与佛号(或佛位与佛位)之间的交替更迭(佛号、佛位有更替,佛无生灭来去哦),感觉就像360度的一个圆的刻度,更像是一种为了方便记忆的索引时间、空间的地址,一种方便进出圆心度化不同根器,方便接引度化各自有缘众生而设计穿越的门户,其实早就已经标刻好并已经完成了的(对应老师开示)。

 

第一种解析:带业往生者,居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者,居方便有余土。破无明者,居实报庄严土。无明净尽者,居常寂光净土。

 

第二种解析:常寂光净土(佛法身所居),实报庄严土(佛的报身以及大菩萨所居),方便有余土(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行的是方便之道、方便之法,不像实报庄严土的菩萨行真实之道、真实之法,所以证得的果也只是断了见思惑,虽然断尽了见烦恼、思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出离了三界轮回,但是还有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尽,所以叫有余。他们安住的地方叫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和声闻缘觉的圣者共同居住之处,佛和菩萨也都可以应化其中,属于佛的化身刹土。凡圣同居土的特征是有秽有净。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主要是以凡夫为主,有少量的圣人安住,这个世界砂砾充满,所以是秽土。不像极乐世界七宝庄严,是清净剎土,针对薄地凡夫讲往生极乐世界,更多是侧重于凡圣同居土,《观无量寿经》里讲中下三品往生者,花开之后见的基本都是凡圣同居的境界。注意哦,极乐世界的凡夫可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夫,极乐世界凡夫是不入三恶道,三不退而成佛的)

 

再有,净土中按照《佛说阿弥陀经》所说,候补佛已是无量无边的,更何况是其他境界的圣者!即便是秽土娑婆世界,来这里示现的佛的化身已经有维摩诘大居士、梁代三大士:傅大士(弥勒菩萨)、达摩、志公(观音菩萨)、六祖慧能,

法顺大师:法顺大师,一称杜顺,文殊菩萨的化身

善导大师(阿弥陀佛):净土宗第二代祖师

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

丰干(阿弥陀佛)与寒山(文殊菩萨)、拾得(普贤菩萨)

澄观法师:华严菩萨的化身

金乔觉(地藏菩萨)

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

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他说:“什么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哪一个?”“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

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

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

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

布袋和尚(弥勒菩萨)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

印光大师(1862~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

 

《悲华经》也叫《大乘大悲分陀利经》,有“慈悲稀有的白莲华”的意思,喻指佛陀。经中记载了一段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里面详细记述了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阿閦如来等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来历,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原因与因缘。

 

里面记载了阿弥陀佛入灭后,将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佛位。观世音菩萨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补处成佛。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由弥勒菩萨补其佛位。

 

从中我们知道,大臣宝海就是释迦佛的过去世,也就是说,如拘留孙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持力捷疾(即韦陀菩萨在过去世曾经是释迦佛最小的弟子)皆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宝海)的弟子。

 

这一大家子真是不可思议,这佛与佛之间就是这样完美地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你看往昔阿弥陀佛(即转轮王无诤念)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菩萨是父子关系;而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无量无边劫前都曾是兄弟。《法华经》上十六王子,本师释迦牟尼佛同阿弥陀佛当时也是兄弟,累生累劫都在一起行菩萨道,最后都成佛了。你看看这些诸佛菩萨先后之本迹,度众生就好像是在唱戏喔!父子同唱一出戏。这一切戏是做给众生看的,佛陀示现八相成道这些样子都是在度众生,度众生就是佛陀的工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工作。佛陀要到什么时候才休息?要度到我们这些苦恼众生不但听话,还要依教奉行、直到毕竟离苦、究竟得乐、脱离轮回时,佛陀才休息,安住常寂光。

 

注意哦,佛佛的授记是补其佛位,是候补佛位,并不是说上佛与下佛之间没有诸佛菩萨摩诃萨的化身驻世哦!这非常关键!

 

而且,诸佛应世真的就是,都不能说好像了,就是在演戏,演一场早就已经完成了的大戏,像我们看电影、打游戏,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演了又演,看了又看,只是让众生破迷开悟,入佛知见,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佛陀为什么从兜率天降生?

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兜率内院是个“神奇的国度”,虽隶属于兜率天,但并不等同兜率天。因为兜率天是欲界天,那里的天人具有大福报,终日享乐,毫无任何痛苦及不如意事。但在快乐的同时,欲界天人也没有精力和善法欲去修学佛法。这就体现人间修学佛法的殊胜性,虽然我们身心无时无刻不受到“三苦”的折磨,但正是这些痛苦,能令我们反观人生,对生死轮回产生厌离之心。

兜率内院与兜率天的天人们不同的是,兜率内院居住着即将成就佛道的大菩萨(即候补佛,又称一生补处菩萨),他们的任务是在因缘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在人间示现成佛。(弥勒菩萨现在住在那里)

其次,天人在寿命将尽时,会有五种衰败的现象,会导致天人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而菩萨降生人间,则念念清明,不惊不怖,能为无暇修学的天人做出表率,促使天人能够听经闻法。

 

《华严经》《梵网经》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来我们娑婆世界已经示现八千次了,我们还在这里醉生梦死,还没出三界轮回苦海!真太惭愧了!这都啥根器啊!都是渣!

 

《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世尊成佛后到我们这娑婆世界来,已经来过八千次了,这一次是三千多年前在古尼泊尔迦毗罗卫国示现第八千次成佛。每一次都示现八相成道,“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内容,又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的起点,也称“八相示现”。由此可见,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即:(以下是网摘)

 

1.降兜率:释迦牟尼降生前,示现为等觉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经过4000年后,观察五种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出生在古尼泊尔迦毗罗卫国王宫里。

 

2.托胎:释迦牟尼化乘六牙白象,白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诃摩耶的左肋入胎,在胎中住大宝宫殿,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

 

3.出生:中国农历四月八日,释迦牟尼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为其洗浴,此日即为佛浴日,或称浴佛日。

 

4.出家:太子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爱妃,悄悄离开王宫,决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并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太子时年19岁。

 

5.降魔:太子在雪山苦行六年,后又在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羊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

 

6.成道:经过12年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腊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1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7.转法轮:释迦牟尼成道后,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继而又度化了1000余人,随后率领1250个徒众,周游各地,宣讲佛法,推动正法之轮,碾破异端邪说,弘法四十九年,深入民间,普度众生。佛的一生,都在为众生转法轮,也就是讲经传法。

 

8.涅槃: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实际年龄为七十九岁时,自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朝北,右手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微弯并拢,取右侧卧之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槃之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说:“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戒为师。”以上所说,是名八相成道。

 

世尊说:诸位善男子!我每一次来娑婆世界,都要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人身,是为了近距离地接触众生,更有利于展开法教。在我成佛以来的这些时间里,我曾说我在燃灯佛时期,名叫善慧菩萨,后遇燃灯佛为我授记,说我在贤劫千佛中的前四位成佛,号释迦牟尼,又说燃灯佛入涅槃的事,其实那只是一种示现,是分别众生根性而说的方便法,我是早就成佛了的。诸位善男子!如果有众生,来到我的佛所,我会用佛眼,观看这个人的“诸根利钝”,再随机度化。“诸根”指三十七道品里的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钝根”是指这五善根濡钝,五根濡钝,就发不出大力,所以五力也就弱小,在修行中就进展缓慢。“利根”是指这五善根增长有势,五根强壮,就能发出强大的五力,在修行中就会顿悟,进步会非常快。如果得信根利,就能发大信力;如果得念根利,就能发大念力;如果得精进根利,就能发大精进力;如果得定根利,就能发大定力;如果得慧根利,就能发大慧力。佛说:我在每一处世界作自我介绍时,用的名字都不同,住世年纪的大小也不同,有如现在所说的,我当于什么时候入涅槃,这些话,在其他世界我也这样说,又用种种方便力,说微妙法,使众生闻法后都能生欢喜心。

 

明朝蕅益大师也曾深深赞叹这部经典(《悲华经》),并为之作序、撰写概要。

序文不长,今恭录于此,以作共勉:

“悲华经序

大悲释尊,能为难事,较十方三世佛,遍称勇猛,而悲华一经,叙述尤详。此经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经谓摄取净土菩萨如余华,唯大悲苦行菩萨,如芬陀利华也。然释尊成佛,剎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于恒沙劫前,示作宝海大臣。其长子成佛,名宝藏,既劝轮王千子,及诸小王,供佛发心,各取净土,后独发悲誓,愿取秽土。呜呼,我辈垢重障深,久为十方佛所摈弃,聚此五浊世闲,自非释尊彻底大悲,何由得闻出世法要。当知今日四众弟子,无非昔日饮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头目髓脑,及余身分者也。释尊舍无量血肉身分,令我辈成菩提种,我辈犹复不思报恩,尚可为人乎。经云,菩萨有四法懈怠,一愿取净世界,二愿于净众作佛事,三愿成佛不说声闻辟支法,四愿成佛寿命无量。有四种精进,一愿取不净世界,二不净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说三乘法,四成佛得中寿。此经宗要,概不出此。然懈怠菩萨,如恒河沙,而精进菩萨,迄今不满十人。故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叮咛,不一而足。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精进菩萨。吴兴唐宜之甫读是经,不禁感泣,山东耿闇然,适闻是经,便誓流通,此皆释尊真实眷属,一切人中芬陀利华也。此经久行世闲,五浊不难度尽,深心随喜为之序。”(《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顺便深入了解下佛佛更替的推算大致时间:《三千佛名经》记载,过去千佛之世称为庄严劫,现在千佛之世称为贤劫,未来千佛之世称为星宿劫。

一、先解释何谓“劫”?劫:即是一段非常非常长久的时间。

减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止(83990岁);840万年(8399000年)。

增劫:再由人寿最短十岁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83990岁);840万年(8399000年)。

小劫:如是一减一增,合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1680万年(16798000年)。

中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36亿年(335960000年)。

大劫:四中劫为一大劫。13.44亿年(1343840000年)。

四中劫:指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即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合之为一大劫。

我们现在处在贤劫,这是一个大劫名称,有八十小劫的时间。一个大劫里面包含世界的成住坏空,只有世界形成(住)才有众生居住,才有佛出世说法。所以贤劫千佛是在世界形成的这个二十小劫里才出世。

 

每一小劫的增劫里有金、银、铜、铁转轮王(一般而言,轮王有四种,依所具轮宝之不同,而有优劣之分。由劣而胜,依次分为(1)铁轮王︰掌须弥山东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2)铜轮王︰掌东、南二洲。(3)银轮王︰掌东、南、西三洲。(4)金轮王︰掌须弥山四洲)出世教化众生,而佛只有在减劫出世。第一到第八小劫无佛出世,第九小劫减劫有四尊佛出世,现在处在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时期,以后九千年还有佛法,但是逐渐衰微,最后佛法消失人间,因众生善根微薄没人相信故而入灭。

 

弥勒菩萨现居欲界兜率天内院,将在贤劫第十小劫减劫,人寿八万岁时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度化众生。现在到弥勒出世,还需经历第九增劫、然后进入第十小劫减劫,减少至人寿八万岁,尚有八百八十万多年——这么漫长的时间。

 

那是一个超越时空、不可思议的时代,当时,有一个佛国名为删提岚,在善持大劫之中,出现了一位无上的转轮圣王,名叫无诤念,他有一千位王子,这正是阿弥陀佛的前世。他有一个大臣叫宝海。宝海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佛,叫宝藏佛(即多宝如来)。

有一天,无诤念王听说宝藏佛来到了附近,赶紧率领大臣前往听法,并希望佛及僧众停留在此,让自己及诸王子可以分别供养数月,宝藏佛默许了。

 

01

供养宝藏如来与众生的发愿

 

无诤念王带着他的千位王子共同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众,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们精心备办珍馐美馔和各类供具,殷勤供奉,尽显世间无上的供养功德。在供养圆满之后,王和众人开始发愿:有的希望来世成为忉利天王,有的发愿成为天界的梵王,有的追求无边的财富,有的祈求解脱为声闻圣者,至于无诤念王本人,他仍旧发愿来世再次成为转轮圣王。可是,这些发愿却大多停留在人天福报之愿,甚至只求自我解脱,竟无人发愿成佛,以救护无量众生。

 

当时,大臣宝海是具大智慧之高士,四处劝导众生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他甚至劝天龙鬼神、世间诸众归依三宝,发愿追求成佛。他的教化使无数众生志向大乘,立下发菩提心的大愿。

 

02

宝海大臣的噩梦与如来的开示

 

就在无诤念王与王子们发愿之后的那个夜晚,宝海大臣做了一个恐怖的梦。在梦中,他见到了十方恒河沙数佛,佛陀们纷纷持莲花递给宝海,呈现出种种吉祥瑞相。然而,转眼之间,梦境变得诡异无比:无诤念王竟化作一个人形猪面之怪物,身上沾满血迹,四处奔驰,疯狂吞食着各种虫类。吃饱之后,他的身体却被无量众生争相啃食,最后再死去。死后,他又转生为人形猪面,再度被众生啃食,死复生,生复死,无休无止。

 

更可怕的是,宝海在梦中还看到王子的形象也大为扭曲:有的化为象面,有的变为水牛面、狮子面,或是狐、狼、豹、猪之面。他们如其父一般,吞食众生,又被众生吞食,生死轮回,无从解脱。宝海从梦中惊醒,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立刻赶到宝藏如来的面前,将梦境如实禀报,并请教佛陀梦中的含义。

 

宝藏如来听后,为宝海解释道:“无诤念王与王子们虽然修得福报,但却仅仅祈求世间的享乐和福德,而不求解脱与成佛之道。这种短暂的福报终将耗尽,他们未来便会因福尽而堕入恶道轮回,受无量苦报。这正是梦境的真实涵义。”

宝海大臣闻法后,深感震撼,于是将如来的开示和梦中的景象一一讲述给无诤念王与王子们。他恳切劝告道:“世间的福报如同空中浮云,瞬间即逝。唯有发菩提心,立志成佛,方能彻底救度自己和众生。”

 

03

太子不眴的悲心发愿

 

无诤念王和王子们听闻此言,心中深受触动,决定重新思维自己的发愿。其中,宝藏如来授转轮王无诤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将来成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授第一太子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即文殊菩萨,第四王子即普贤佛,第五王子即莲华尊佛,第六王子即法自在丰王佛,第七王子即光明无垢坚香丰王佛,第八王子即普贤菩萨,第九王子即阿閦佛,第十王子即香手菩萨,第十一王子即宝相菩萨成佛,又授记九百八十九王子、八万四千小王成佛,又授记宝海八十子、宝海三亿弟子、千童子、侍者五人成佛。“尔时佛告寂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如我今者,以佛眼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微尘等诸佛世尊般涅槃者,皆悉是我昔所劝化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者。未来之世亦复如是。”

而其中,太子不眴尤为感怀。他目睹众生在轮回中无尽的苦难,心中不禁生起无边的悲悯。他感叹道:“我观地狱众生,受无量苦报,实在令人心痛。而人道与天道的众生,虽然暂时享乐,却因贪著五欲,染污其心,终究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中。”

 

不眴太子进一步思索道:“众生因无正见善知识的引导,堕入无明黑暗之中。他们的善根被各种错误的知见蒙蔽,结果行于邪道,苦上加苦,罪业深重,不得解脱。这一切苦难,我怎能坐视不管!”

 

于是,不眴太子在宝藏如来的面前,发下大愿:“世尊!我今日发声愿告诸众生: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身陷种种苦难,因恐怖而失去正法,或孤苦无依,陷入无明与黑暗,若能忆念我的名号,称念我的名字,我必以天耳听闻,天眼观见,救度他们脱离苦海。若我不能除灭众生的苦难,便誓不成佛!”

 

04

宝藏如来的授记

 

太子不眴的大悲愿望让宝藏如来赞叹不已。佛陀慈悲地对他说:“善男子!你能观察天人及三恶道众生之苦,发起如此大愿,广济苦难,实在难能可贵。你在菩萨道中,已然帮助无量众生离苦得乐。你将来的功德不可思议。”

 

宝藏如来为太子不眴授记道:“善男子!从今往后,称你为观世音菩萨。你以大悲心行菩萨道,无量众生将因你而得解脱。未来,无量寿佛涅槃后,你将成为佛,号为‘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你的净土将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宝海梵志再劝其弟子最下小者名持力捷疾(即韦陀菩萨前身),持力捷疾问佛贤劫中有几佛如来出世,佛告:半贤劫中有千四佛出现于世。持力捷疾愿最后妙音龙成佛时修菩萨道,护持正法,劝化众生,之后成佛,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佛授记:字汝火净药王,以后分贤劫中,一千四佛后,汝当成佛,号楼至如来,寿半劫。所以贤劫千佛,实际是一千零五佛应世。

 

在《悲华经》中记载了韦陀菩萨(持力捷疾)在因地所发的十大愿,护持诸佛,令诸有情受持正法。

第一愿:修菩萨道愿——以六度践行菩萨道精神,上求无上菩提,下化有情众生;

第二愿:护持正法愿——贤劫诸佛住世时,护持三宝;诸佛涅槃后,积舍利,起塔供养。护持伽蓝与四众弟子,令诸外道邪魔不能入侵;

第三愿:末法燃灯愿——末法时代,护持世间正信佛法;

第四愿:劫难度众愿——于战争、饥饿、病疫时分,护持诸有情,令其安住善道,远离一切不灾乱横祸;

第五愿:末后成佛愿——待贤劫999尊佛成佛后,方成正觉;

第六愿:无别千佛愿——诸佛弟子亦是我弟子,亦复如是等无差别;

第七愿:调伏余众愿——令诸邪见常住归依正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八愿:化佛教化愿——若我成佛灭度后,世间存复,我亦化作佛陀,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悉令不退;

第九愿:摩尼宝珠愿——若诸世界无珍宝者。愿作如意摩尼宝珠。雨诸珍宝自然发出纯金之藏;

第十愿:作大医王愿——若诸有情众生,身缠疾病,我愿化作大医王,善知识引导,令其断烦恼与邪见,命终时生天人中。

 

宝海听完了一千四百人的发愿与授记,发现他们都愿取净佛土,而不愿在五浊世间度化那些有着厚重烦恼、行五逆事的众生。

宝海大臣想到那些受诸苦恼,却无有依止、得不到救度的众生,心生遗憾、痛心与同情,因而发五百大愿,誓愿求生秽土——

宝海即是本师释迦如来之前身。

“我当尔时行菩萨道。

久在生死忍受诸苦。

以诸菩萨三昧力故。

要当不舍如是众生。”

并发愿在此地以无尽的悲愿、无上的解脱智慧、无边的福报来成就众生,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为是众生故,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一时之中从兜率下现处母胎,乃至童子学诸伎艺、出家、苦行、破坏诸魔、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般涅槃后流布舍利,如是示现种种佛事,悉皆遍满如是百亿诸四天下。”

十方诸佛菩萨听了都献花赞叹,称宝海为“大悲菩萨”。

宝藏如来为宝海摩顶授记,将来必将成佛,号释迦牟尼。

此即为佛陀成佛因缘。

 

由于是发愿往生不净土,因此,释迦牟尼佛法像下面不允许有莲花;凡是有莲花的,便不是。所以佛的座是平的,是金刚座,往生不净土,金刚加持,愿非常大,决心非常大,力量也非常大,他要把所有那些被一千四百个人抛弃的全部度完。

后来,他生怕自己不能度尽所有的人,所以他还有一个愿:假如我可能有一个小婴儿忘了度了,那怎么办?弥勒接我的活儿。因此,弥勒佛座下也不允许是莲花,也得是金刚座,因为是发愿往生不净土。

 

《弥勒下生经》两次龙华会之后,弥勒带着弟子、一大批信众出城,到了鹫峰,也就是释迦牟尼涅槃处。弥勒到了那以后,面对这座山,双手做劈开状,这个山就崩开了;崩开以后,有一只小虫,等它醒过来以后,看到弥勒,就跟弥勒说,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汝。”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花。”(《妙法莲华经》)

 

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可以加上一句,不读悲华,不知释尊大悲不思议,诸佛难及。

顶礼老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以此文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老师:很长啊,我认真地看完了,长了很多知识,受教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