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十地(网摘):
1.欢喜地: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
2.离垢地:断修惑,除毁犯之戒,使身清净。
3.发光地: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
4.焰慧地:断修惑,慧性炽盛。
5.极难胜地: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最难使之合一。
6.现前地: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
7.远行地:发大悲心,远离小乘之自度,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之行。
8.不动地: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
9.善慧地:具足四无碍解,能知一切处可度不可度,故能说法。
10.法云地:具足功德,如大云覆空,能降法雨。
“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嬾惰障,灭一切罪,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此上十障,见《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二卷。
佛的十地(佛的10种功德力?)分别是(网摘):
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佛在此地,消除一切微细习气,一切法皆得自在。也就是于诸法得自在。
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佛在此地,说甚深微妙之法,广利众生。也就是显深义自在。
三、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佛在此地,说诸声闻戒,又显说三乘之法,度化对应根机的众生。也就是开说三乘差别之法自在。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佛在此地,宣说八万四千法门,降伏四种魔。也就是说八万法降四魔自在。(注:四魔,指的是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也就是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
五、火轮威藏明德地:佛在此地,如法降伏各种外道,降伏傲慢众生。也就是伏恶行自在。
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佛在此地,教化无量的众生在六通之中,显现六种大神通,显现无边清净的佛土功德庄严,显现无量无边的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的佛土,显现无边的佛土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土中从兜率天中下生、托胎乃至教化众生直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也就是现六神通,示无常事自在。
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佛在此地时,为菩萨们如实宣说七菩提分无所有,因此菩萨们对其也无所著。也就是为诸菩萨显菩提自在。
八、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佛在此地时,广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也就是为诸菩萨授记别自在。
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佛在此地时,为菩萨们示现善巧方便。也就是为诸菩萨现方便自在。
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佛在此地时,为菩萨们说一切诸法无所有,又告知菩萨们,让他们知道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也就是为诸菩萨能说法自在。
佛教五十二阶位,十地菩萨之上有等觉菩萨,等觉之上是妙觉菩萨(佛)。大家看菩萨十地,“欢喜地: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 “远行地:发大悲心,远离小乘之自度,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之行” 都是在说阿僧祇劫修行,才能一步一步修上来。听着就让人感觉修行好难!佛陀走的是戒定慧的路线,他不可能讲自己没实证过的修行方法!
佛陀教法里,在十地菩萨之上设了一个等觉菩萨阶位。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修戒定慧路线,种下的是大菩萨因,最后就是得十地菩萨的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百度看了一下,M宗祖师莲花生大师也有自己的邬金刹土。可是为什么显宗里说的十地菩萨没有自己的世界?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显宗走得是戒定慧路线,没有消融习气形成自己的灵性世界。
十地菩萨经历阿僧祇劫修行,具足功德,如大云覆空,能降法雨。但是,依据经文“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来看,十地菩萨的神通也是障碍,能代佛宣法,降大法雨也是障碍!为何?个人认为,从老师讲法中可知,十地菩萨没有证入悲能,祂不知道证入悲能,是脱离一切境界的,十地菩萨的圆觉十方的殊胜境界,在悲能中也是障碍。也就是说,证到悲能就算是佛了!虽然表面看,老师目前是八地智慧,事实上已经超越佛教十地菩萨的境界!因为老师证到了悲能,悲能中脱离了一切境界!
个人认为依老师教法修,未来证入觉性的八地菩萨,很有可能会跟老师一样,还没圆满十地智慧,先苏醒悲能入如来地。修行方法不一样,成佛速度不一样。
顶礼老师。
曾师兄:老师最新讲法说,想知道,走灵性“爱与宽恕”道路,会不会加快觉性苏醒?谁能解释,老师不仅苏醒觉性,还苏醒了最终极那个悲能法身!先成佛,再慢慢圆满智慧!彻底颠覆人类自古以来已有的认知!老师是超越十地菩萨的佛,现在毋庸置疑了!
老师:祝福你,我不太清楚佛教中对觉性层次的细致定义,只是,从自身的实证体验中,如实说:悲能是超越了如来的,甚深寂灭法身,如来(华藏世界)是法身佛的具体化现,而大菩萨是如来以智慧呈现出的福德庄严相,我是“祂”留在人间的回忆,“祂”在我的远古回忆中,指导我一步步地走近“祂”,融入“祂”,而佛教记载的具体证果境界我很难一层层地对应,因为他们记录的是表现,而觉性中的空照,是不受表现所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