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行者,不是要“成为”什么。

而是,不被心意成为“什么”。

 

2. 人格,是心灵认知,攀缘肉体根尘,形成的感知记忆。

因此,当人格在“空性”中分解、净化、消融的过程中,

自我感受会歇斯底里地,不顾一切地反扑。

 

会绞尽脑汁,敲骨榨髓般,搜罗能吸引人格兴趣的因素。

会不自控地,从心底里泛起对真理的怀疑,抵触,拒绝。

 

这个时候,要确定一个事实:

当“人类”,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唯有从人性中解脱,才是灵魂唯一的希望。

 

将心灵注意力,从头脑意识的概念中,转向心灵背后清澈的感知力。

去仰望神佛,去渴望天堂,去体验崇拜,去感知心灵深处的“生命”。

 

在身心内在绝对的黑暗中,那一丝纯净的虔诚心,

是生命曙光诞生的基点,是神佛替换人格的天路。

 

3. 知见改变体验,而灵性蕴含在体验中,因此,知见的修行是一切灵性修行的基础。

 

4. 如果这具身体就是“你”,

那么人生的历程对于你,该有多绝望。

 

如果你“不是”这具身体,

那么对于“灵魂”的你,人生就具最珍贵的意义。

 

5. 人类,身体就是“他”自己。

因此,人类无法从“意识”的掌控中解脱。

 

修行者,身心内的“妙受”,是他自己。

于是,妙受“身”内绽放的光明,正觉是“祂”的意识。

 

6. 修行者,是彻底开放的心。

心之开放,接纳心意分别。

 

究竟接纳的清澈中,是究竟解脱的“圣智”。

无生无灭的大解脱,是圆满周遍的“不动”。

 

7. 昆达里尼(拙火定),就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药物,治疗感冒用的药物。

拙火定,是开启人体蕴含的精微能量。

 

阿司匹林的背后,连带着西方整体的科技体系。

昆达里尼的背后,蕴藏着三界神魔的能量宇宙。

这两者对人体起到的作用,基本上属同一性质。

 

都可以改变人体细胞的状态。

但是对于,明心见性,解脱生死,毫无价值。

 

8. 禅定,又称为“打禅七”。

打掉第七“识”的意思。

第七识,称为“我执识”。

是心识与意识结合,呈现出“自我”认知。

 

禅定,是自我体验净化,导致心灵认知透明的过程。

禅定中,修行者保持的“清醒”,

不是头脑意识的清醒,而是“觉知”的清醒。

 

觉知,不在头脑意识之中。

觉知,不在心灵感知之中。

觉知,只能在心室背后,脊椎内“浮现”。

 

禅定,是让身心意识,处于“安宁”不分别的状态。

让身心“睡去”,让脊椎内的觉知“醒来”。

觉知苏醒时,清澈觉知的“明晰力”,会脱落身心意识。

身心意识自我,如同衣服一样,从脊椎内的觉知中脱落。

 

外界的世界“并不存在”。

禅定的身心“并不存在”。

 

不被身心自我,所拘束的觉知。

明晰清澈与诸佛觉性互相辉映。

 

灵性在清澈觉知内逐渐苏醒。

身心细胞信息,就融入到“生命之光”中。

这就是禅定时,修行者在“体验中”的实践。

习气业障净化分解消融,灵性苏醒了生命。

生命,融入了天堂。

 

9. 佛教,以般若智慧为核心。

智慧,简单理解就是“正确性”。

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灵魂才能从迷惘中解脱。

 

基督,以圣爱宽恕为核心。

宽恕,简单理解就是“一合相”。

宽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相皆幻,悲心不动,无碍宽恕即究竟涅槃。

 

神魔,以成就获得为核心。

能量,简单理解即“分别心”。

无论是拙火定,瑜伽,双修,灵修。

可以在人间逆天改命,返老还童,起死回生。

通过修炼获精纯能量,与苍穹顶端神魔同体。

掌控自身命运,掌控他人灵魂。

以获得心,被所获禁锢在生灭之中。

 

10. 不要“改变”任何现状。

 

不随改变而变化的,就是,不被改变而改变的。

 

11. 灵性是觉性普照,所表达的生命力。

觉性与灵性,二者是同一个东西。

好像太阳散发光明,光明是觉性,光明绽放温度,温度是灵性。

 

12. 意识之中,只有现象。

感知之内,生命浮现。

超越生命,智慧神佛。

神佛空相,即见悲能。

 

13. 对世界,秋毫无犯。

于内心,俯仰无愧。

 

这是修行者的终身戒律。

是诸佛与修行者的约定。

 

14. 学生:想请教老师,老师说是修行佛陀的智慧,耶稣的慈悲。

佛陀的慈悲和耶稣的慈悲有何不同呢?佛陀的智慧里面也有慈悲吧?

 

答:佛性,是不被“存在”所描述的无生。

透过缘起现象,佛性被境界折射,从而升起众生对佛性的理解。

 

因为“你”,有自己的意识,有自我的感受。

意识折射空性,在人格境界中,呈现出般若智慧。

感受折射空性,在自我体验中,呈现出清净慈悲。

 

佛陀以智慧为主,很少谈及慈悲的具体修行,只是谈及了忍辱。

耶稣很少谈及智慧,而是运用慈悲修行,这是不同的两条道路。

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若构成“你”的,心意微观因素消融。

则身心如幻,世界如梦,佛性湛然不动。

离幻即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佛性非慈悲可体验,佛性非智慧可触及。

 

言语道断,“一合相”,不可说。

 

15. 对神佛,要有灵魂的敬畏。

敬畏心,可以将自我欣赏的人格,压制到自我维护的最低,这样,心灵对于神的爱,就不会有人性的杂质,没有人性人格杂质的阻挡,心灵对神纯净的爱,就会反过来,纯净爱神佛的心灵蕴含的灵魂,灵魂就会在高等级的,纯净之爱中,释放人性压抑的恐惧,从而苏醒究竟安然的天堂。

 

16. 学生:老师不止是一个神,而是漫天无数神佛。

答:不是,是漫天神佛,在“祂”之内。

而“祂”在一切之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