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师关于“灵魂”的法语辑录。

 

《因果》(2023-03-01)摘抄:

随着见性与时空的交融相续,进而演化出,分别心与世界的缘起相续;进而诞生出,随着“心与相”缘起相续,所凝固的分别心记忆,记忆中对时空的细腻经验,沉淀见性形成了固化的经验,那就是“认知”;认知心,聚合所认知的景象,形成了具体的体验感受,感受就是“境界”,又称之为“世界”;而在不同的世界“境界”中,以认知心,驱动的业力身体,以意识与感受,表达认知意愿的,就是“自我”,末那识,我执识,你的内心思量,也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业力(2023-03-26)摘抄:

灵魂为何会轮回?

 

因为灵魂不肯原谅,曾经的自己做过的选择。

投射在外界,就是,灵魂不肯宽恕外界的敌人。

外界的敌人,就是,灵魂对内在曾经,错误认知的不宽恕。

 

宽恕了外界的敌人,等同于,灵魂宽恕了,曾经的自己做出的错误认知,认知的错误被宽恕了,也就等同于,曾经做出错误认知的自己,同时被宽恕了。

 

当外界的敌人被宽恕,等于,内在的错误被宽恕,等于,曾经的自己被宽恕,就等同于,宽恕中,没有曾经的自己,没有现在的自己,没有未来的自己。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轮体空,就是觉照庄严,慈悲普照。

 

《愿力》(2023-08-26)摘抄:

修行者能看到“灵魂”。

或者说,我“见”到的只有灵魂。

 

你们眼中的世界,永远都是“名相”。

无论是山河大地,花鸟鱼虫,星辰大海,自然万物,人间烟火。

都是“名相”,都是现象;人类的“心意”自我,只能看到现象。

世界万象,宇宙自然,人生百态,都是“心意”分别记忆所投射。

 

你看到了眼前的“人”。

看到他的样貌,表情;听到他说话,语气;感受他的气质,情绪。

你能感知到,他语气背后的认知意图。

你能觉察到,他心意深处的动机倾向。

 

再往更深一层的心灵境界,你就看不到了。

你最多最深,只能看到此人的“心意”动机。

却永远看不到,动机之下的“思量心”。

 

思量心,就是“灵魂”。

修行者眼中的“人类”,是穿着肉体衣服的“灵魂”。

修行者清清楚楚,看得到每一个灵魂,心愿动机背后的“思量”。

这些紧密相续的,思量经验,在没有形成“动机”之前,

修行者内在,都观察得一清二楚,纤毫可见。

每个细念与经验的前因后果,都历历在目,如同亲历。

 

灵魂,思量心之下,是川流不息的极尽微念。

构成思量心的,无限细腻的念头,泛起的波浪就是“认知”。

认知聚合细念形成波浪,波浪泛起的浪花,就是心愿动机。

动机推动意识,调取大脑记忆,形成概念思维。

思维左右意识,牵引心愿动机,形成心意体验境界,就是“我执识”。

 

因此,自我由两部分构成:

主体是:由心灵认知,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心愿动机。

客体是:由思量心微观的习气,聚合肉体功能,形成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是,不受主观意识所左右的“业力境界”。

比如说,你眼前见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虽然主观意识,清楚地知道,此刻你,不应该对他表现出异样。

可是自我体验,却不受你主观意识的左右,身不由己心生厌恶。

 

主观意愿,与,情欲体验,相互交融,互相牵引。

心灵感受,与,心愿动机,相续聚合,叠加增长。

就形成了,这具身心中,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自我”。

 

所谓的“修行”,就是找到自己的灵魂。

在心愿动机深处,改变“思量心”的内涵因素。

 

《慈悲》(2023-09-21)摘抄:

你的“灵魂”在心愿认知深处。

“灵魂”在你心意动机的背后。

 

意识思维深处,是你的心愿动机。

心愿动机深处,是你的感受记忆。

感受记忆深处,是你的认知体验。

认知体验深处,是你的思量经验。

 

思量心中,细念对肉体功能的经验,形成了感知“企图”。

感知对肉体根尘,形成的“企图”感受,那就是你的灵魂。

 

你的灵魂,在你的心意背后,静静地感受着,你自己的人格。

正因为有灵魂的存在,人类才具有反省、自查、忏悔的能力。

因为,灵魂最怕的,是谎言。

说谎,是将灵魂迷失在生死轮回中,最直接的方法。

灵魂最恐惧的,是贪婪。

任何一个为私的念头,都会将只有“感知”能力的灵魂,

被私心携带的习气,带入肉体根尘,形成“自我”体验。

 

因此修行者,绝对绝对,不要为了维护自我利益,而去撒谎。

这是毁灭灵魂,最直接的方式。

 

《救赎》(2023-10-25)摘抄:

真神只看灵魂,灵魂是天堂之光,遗落在人间的阴影。

真神不看人格,因人格是业障聚合,因缘则必属轮回。

 

人类,只能,指引灵魂走向死亡。

因为构成人类的生命因素,就是生灭聚合的微观习气。

真神,可以穿透人类身心人格,光明普照人类的灵魂本质。

自滚滚红尘,稍纵即逝的,生死洪流中,灵魂遭遇光明天堂,能够仰仗神佛的威神力,从死亡的定业境界中,解脱习气幻化而成的“死亡”黑暗,是灵魂亿万劫等候的生命转机。

 

《供养》(2023-12-06)摘抄:

灵魂,是人格情愫中的“细思量”。

这种细腻、精微的思虑,平时被人格心意所掩盖。

 

人类,以意识心的“概念”,与心灵认知的“愿望”,分析出现象“世界”。

人类,就活在心意与现象之中。

 

以意识分析心愿体验,以体验的差异去判断现象。

经由意识概念的对比,形成意识思维的逻辑思想。

 

我们所说的“人类”,指的就是我们的意识思想。

意识思维与灵魂,在同一具身心内,所处不同的“识心”范畴。

 

思虑,是由无限深邃的习气,以及无限细腻的念头,聚合而成的“业潮”。

类似于苍茫海洋中,海水泛起的波浪。

思虑心中蕴含着,生命前世的感知记忆。

思虑心随业力浪潮转世,与今生肉体结合。

随着灵魂,对肉身六根的攀缘,呈现出“见闻觉知”肉体功效。

随着灵魂,对六根习气体验的凝聚与熟悉,体现出“自我”心意。

…………

 

进不到灵魂体系,你就无法得知,人间的“自我与世界”,只是一层业障的躯壳。

进入了灵魂因素的范畴,修行者就不再是,人间心意人格,也不再是这具形体。

 

以灵魂范畴,作为生命主体之时,三界六道微尘宇宙,毕现于前。

灵魂层面的修行者,就拥有了,真正选择灵魂未来的,自主权利。

 

“灵魂”思虑心,蕴含着细腻习气与细念。

细念,是对生命本性,灵性天堂的追忆。

习气,是对生命本性,光明之爱的体验。

 

《灵魂》(2024-01-11)摘抄:
当人格主观意愿,以及头脑意识记忆,

从心灵认知深处,浮现的“细念”中脱落后,

细念的“你”,就浮现出,细念中蕴含的记忆,记忆就是习气。

习气,是细念对往昔生命经历的回忆沉淀。

细念对生命经历的,经验储存,形成了习气的惯性。

习气惯性的川流,塑造细念,形成细念习惯性的“情志”特征。

 

细念与习气,交融相续构成的“情志思虑”,就是人类的灵魂。

灵魂,在“主观意愿人格”背后,是“心意自我”内在,储存的“情志思虑”。

灵魂,不是我们的人格自我意愿,我们的意识与感受,无法触及灵魂。

只有,当人格自我,主观意愿,处于“心不在焉”散漫的状态时,

在你内心感知的深处,会,透出灵魂的“思虑情志”。

 

思虑情志的“你”,具有,与心愿意识的“你”,截然不同的人生认识。

心愿人格的主观意愿,认定,人间这具肉体形象,意识思维就是“自己”。

而灵魂,心灵认知背后的“情志思虑”,

却有一种,被现实人体形象“蒙蔽”,以及被自我感受“局限”后,

“身不由己”,却无可奈何的,渴望解脱,却无从下手的“无力感”。

 

灵魂,透过人类“心意”的躯体,看到了原本“不存在”的现实世界。

灵魂,在情志思虑的记忆中,有着对,细念对生命经历的习气记忆。

灵魂,本能地,觉知“自己”并非是,这具人间的身体形象。

可是,人间世界中,却没有解答灵魂“疑问”的知识书籍。

 

于是,灵魂,也就是人格主观意愿中,

深藏在,心灵认知背后的“情志思虑”,

无奈且无助地,借助人体形象,借助自我心意,向人间世界提出疑问:

“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处?”

“未生我前,我是谁?”“身心意识分解后,我在何处?”

围绕着,灵魂所提出的,生命终极问题,

人间历史中,依据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教”。

宗教的文化核心与目的,就是围绕灵魂疑问,而展开的对“生命”的诠释。

 

宗教对灵魂的诠释,不全部都是“错误”的。

但是并不究竟,更谈不上圆满。

因为,宗教不等同于“神佛”。

唯有觉悟生命终极实相的,悲能智慧,

才具有解释灵魂实相,超度灵魂出轮回的能力。

 

《灵性与灵魂》(2024-01-14)摘抄:

何为“灵魂”?

 

在人格的“你”心意内,蕴含有情志思虑。

思虑背后的“感知力”,就是灵魂的本体。

 

灵魂感知力,会受到思虑心的“塑造”。

感知力,因不同躯体内,心意情志的思虑,而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灵魂。

这就是,三界六道有情众生,千奇百怪生命形态的由来。

 

何为“灵性”?

灵性,是六道属灵众生,一切灵魂形态内,原始的生命性质。

 

宇宙终极意识,也就是觉知,依赖觉受微妙经验而呈现“存在”。

存在的“意识”呈现出,完整无限的生命光明。

光明觉受,呈现出生命性的灵性永恒。

灵性生命,与宇宙意识,与天堂觉受,是同体一性的“存在”。

 

灵性,因为对觉知“宇宙终极意识”,原始生命的经验记忆,就被记忆经验给埋葬在,对光明极乐的觉受之中,被觉受记忆埋葬的灵性,就呈现出灵性众生的个体形态,直至形态由光明变成光辉,再成为光辉形态,这就是灵性众生在天堂之中的生命境界层次,直至灵性堕落为“知觉”。

 

知觉,就是沉睡的灵性,灵性在知觉梦境中,对于天堂本体的回忆,呈现出“见精”,体现出地水火风见识空七大宇宙基础元素,基础元素的运行相续,呈现出佛教所说的“行阴流”,最终形成了“思量心”,投射出三界六道,无限循环的能量宇宙星云苍穹。

 

灵魂,是思量心的行阴流汇成的生死沧海中,随前因后果的分别见,卷动习气海浪,形成的“业潮”,思量心的业潮就是“灵魂”,灵魂投胎后,攀缘了肉体六根,摄受了“外界”六尘,形成了心灵认知“六识”,由此开始,灵魂结合人体,形成了心灵认知与认知记忆的体验,认知体验,聚合意识,形成了“自我”,也就是“末那识”,我执识。

 

从我执识形成开始,灵魂,也就是思量心的业潮,被自我“认知凝固”了,灵魂的感知习气,带着灵魂不停地,随着分别细念与习气感知,形成刹那间相续聚合的境界,内心的境界,就是“外界”世界的源头。

 

于是,想阴形成了。

心灵认知,体验记忆,就是“想阴”。

灵魂,在想阴之内,被想阴裹挟着,无休止地轮回。

这类凡夫俗子的灵魂,生与死,投胎去哪里,不受自己的主观人格所控制,完全受,想阴认知体验中,蕴含的习气与细念的成分,去不自觉地投胎往生。

 

而灵性宇宙,是宇宙终极意识,以觉受的细腻,呈现出永恒的生命天堂,永恒的灵性天堂是超越了“见精”的,是超越了想阴,以及行阴的范畴,或者说,灵性觉醒的人,已经是脱离了六道轮回,脱落了生死轮回的神灵。

 

一旦进入觉知的范畴,就等同于,超越了“色、受、想、行”的五蕴业尘内涵境界,不受六道轮回的魂魄制约,解脱了分段生死,以灵性永恒的纯澈光明,融入宇宙终极意识的,无限觉知之中,成为宇宙完整生命天堂的一部分。

 

《关于灵魂》(2024-01-16)摘抄:

灵魂不是自我人格,不是“我执识”,灵魂不是心灵认知与体验;灵魂是,认知体验背后的“感知力”,而认知与体验,是感知力被六根六尘六识,牵引裹挟后,形成的“心识境界”。

 

准确地定义灵魂,就是灵魂“感知力”,被认知体验牵引、塑造,具有了这具身体的形态,以及形成潜意识的“思虑记忆”,肉身死后,灵魂感知力,就被习气经验、认知惯性塑造的,“思虑”形态继续凝固,成为投胎的中阴身。

 

思量心基础上,感知力受认知的熏染,形成“思虑”,就是灵魂。

 

灵魂的核心是感知力,感知力属于思量心的成分,是思量心蕴含的细念,被习气业风吹动的业潮,业潮具有思量心蕴含的元素,就是感知力中的细念分别,以及感知力中的习气经验,细念分别聚合肉体形成了“心灵认知”,习气经验聚合肉体,形成了“体验感受”,进而推动意识,形成了“自我认知与感受”。

 

肉体,意识,人格,认知,体验,都是灵魂穿着的衣服。

衣服穿着时间太久了,会污染灵魂,形成这一世的形象。

这就是中阴身。

 

人体死后,灵魂的中阴身,会随着业力推动去投胎。

如果长期不能投胎,中阴身的业力形态,就会渐渐散去,魂魄的散乱状态,就是“孤魂野鬼”,无法投胎,无法转世,无法上天,处于迷惘无助的,野鬼游魂,极其可怜的状态。

 

老师:这些实证的文字背后,阐述的都是生命的实相,特别珍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