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集中听了几遍《仰望天堂》。这期讲法中,圣师提到“自我人格”,我就翻开《人格》这篇博文,复习了一下。我发现网站每推出一期讲法音频,根据标注的日期,可以找前后两天的博文,博文有时是讲法中的一个问题的深入解读,有时是讲法某一部分的概述。

 

《人格》(2023-08-27)的博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经欲望凝固了认知,而形成了体验。

体验推动意识,形成对体验的确认。

 

确认体验是何种状态的意识,与,体验中由认知凝固的感受。

意识与感受对冲,相融,循环,形成了明确的人格‘自我’。

 

自我认知,源自于人生记忆。

人格体验,源自于生命体验。”

师进一步深入剖析,“……心识对名相的体验感受,就塑造心识认知。”

 

意识会把这些心灵认知,固化为惯性记忆,所以,生活中,我们才对自己喜欢的很执着,对自己厌恶的很排斥。喜欢与否,就是我们的分别,生活中,我们一定是按着自己的喜好,对人、对事做出判断的,合自己心意的,主观上认定是“对”的,不合意的,就是“错”的。然后就在叠加的认知中,不断地取舍对错,不断地固化外在境界的心理感受,在心理上形成是非判断题,从而演绎出独具个性的“自我人格”。

 

师说:“内心境界,是形成特定‘人格状态’的基础环境。

自我意识,是形成人格‘自我感受’的核心因素。”(《人格》2023-08-27)

 

圣师在《仰望天堂》讲法(2023-08-28)中强调,修行中的人,最怕被自我人格带动,“一会想东一会想西,心猿意马,心烦意乱的,你是没法修行的。”

 

要命的是,自我人格绝对地强大,生而为人,从懂事起,各种摸爬滚打获得的经验,绝不会轻易不信的,这也就是常人体会的“生老病死”是真切的痛,“哀乐惊恐”是切实的触动。我们的人生体验越真实,我执越难除。我们就是因为相信自己获取的各类经验而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才在六道里反复轮转。经验,无论对错,都有业果,有业果,就难出轮回。

 

师在《仰望天堂》讲法中言:“在动机背后有认知,在认知背后,就是人的心灵的思量。

 

这个心灵的思量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而构成思量心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如沧海深渊一般的细念,和无穷无尽的累劫形成的这种习气与妄想,构成的这种苍茫大海。”

 

“……众生从生到死,根本上都是人的思量心当中的这个迷茫和恐惧,在演绎着不断地索取和轮回的过程。因为索取而有抓取,因为抓取而有分别,因为分别而有轮回。”

 

想起很早之前,尝试着打坐,坐下没一会,意识习惯于过去的川流不息,突然停下来,就产生了极度的恐慌感,过去抓取惯了,突然没有可依附的,心灵的恐惧开始蔓延。想想,现在让我们停止思维,我们不仅做不到,思维慢了,都紧张得要死,以为自己脑子出问题了。攀附,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对世界认知的习惯,不摄取,自我人格反而会慌。

 

师在《仰望天堂》讲法中告诉众生:“在你整个的人生当中,在你这一生、过去生、未来生,生生世世阻碍你回归天堂的,就是你这个人格自我。他不是你的主观意愿,而是你的人格自我。”

 

“修行啊,就是以主观人格的心灵愿望,聚合人的意识,对人格自我的宽恕与化解。”

 

师继续告诫大家:“修行的人啊,他都会经历这种自我人格的消融,因为如果你的人格自我不消融,你的主观意识,就是你的心愿和意识构成的这个自我意识啊,就永远不会宁静。”

 

是啊,有自我意识,抓取是习惯性的,有抓取,就有分别,不宁静的就是心意自我。师说,只要有境界,就会有局限,有局限,就会有相续,有相续,就有轮回(大意)。

 

(下面引文全部源自《仰望天堂》讲法)

师叮嘱大家:“将你的心看往天上,不要看往人间,不要去保护这个自我人格,不要害怕人格自我的死亡。”

祂说:“我们的自我就是由人的情感、欲望、体验,构成的对前半生的回忆。如果你的心灵的认知,离开了你的自我认知对于前半生记忆的场景、感受和习气,你会发现,你的身心当中啊,只会留有自我意识,却不会有自我人格。而这个自我意识呢,若脱离了自我人格的支持,他就会变得非常的脆弱、孤单,不知所终,你会很慌恐。这个时候你要记得,把你的心看往天堂,那里才是你生命真正的自己。”

 

师把虚空中的天梯放下来了,让我们直接走上去。仅凭我们个人,是无力抵御习气裹挟的,会继续形成新的自我人格,在修行的路上阻碍重重(人,很难逃离习性控制和周边环境映射的),师让我们直接仰望,融入天堂,那里没有分别,没有恐惧,没有遮蔽,没有现象,没有境界,那里是无差别的温暖与宽恕。我们在师的托举下,正在实现几级跳。

 

师说:“将你的心放在天上,那里有圣主,将你的人格自我交托于圣主,圣主只是爱而已,‘祂’除了爱,‘祂’什么都不是。‘祂’就是无限的、温暖的、纯洁的、永恒的爱,而这个爱,就是你生命最终的归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