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现在已经开始了,在三界六道当中,以光明的生命力,完整还原出法界诸佛慈悲、智慧的过程。这个诸佛慈悲的智慧,透过生命之光在人世间还原的时候,就是修行者的成就的生命力,开始在微观宇宙当中,对于众生灵魂的净化、救赎、托举,还原众生如来智慧德相的过程。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释迦佛讲一堂法,在座的听众就有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人,当下证得了罗汉果,当下证得了菩萨果呢?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为什么历史上这几千年来佛经依旧存在,可是成就者却寥寥无几呢?

 

因为大觉悟者、大成就者,究竟正等正觉无上的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人类的表层听到的,是“祂”以人体传递出来的语言,可是在“祂”传递语言的整个过程当中,却是那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祂”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德相,以慈悲力,表达着智慧性,穿透三界六道,以光明的生命,救赎三界六道习气妄想构成的众生的心识业力习气的推进过程。

 

当微观下的细念习气的众生,被如来的慈悲光明所普照、净化、救赎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了众生被救赎的纯净、清澈、轻盈和光明的内在的程度的时候,就是倾听如来讲法的在座的信众,当下证得了罗汉果、菩萨果的那种表现。不然的话,你内在如果没有那种清澈的,脱离了身心意识的觉照心的存在,你何谈证果呀,是吧?

 

什么叫果呀?证得了,切实体验到了,身心内在不被心识自我,不被意识思想,所牵引、所蒙蔽、所带动、所沾染的,清净无染的觉性透过觉知,透射出来的那种生命之光的境界,那个叫“果”。不在生灭当中的,称为“果”;不被生灭牵挂的,称为“果”;不被身心意识所蒙蔽、所改变、所触及的,那个叫“果”。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成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金刚经》里面的原话嘛。“无为法”就是解脱了生灭的、究竟不动的智慧,那个称为“无为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如来的清净智慧德相,透过生命力,呈现出来的清净光明,融解了众生构成身心意识的细腻的习气和细念,所呈现在身心意识当中,清澈不动的觉照光明,那个觉照光明称为“果”。因为觉照光明的纯度、程度,驱散了,熄灭了,净化了身心当中的习气业力的程度和广度的不同,而有了差异,这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

 

当修行者身心内在的觉性普照清澈,究竟智慧的纯度、程度,已经完全熄灭了,细腻的习气、细腻的细念所构成的身心灵的境界,身心灵的自我境界全部融化在生命之光的圆满普照和光明本体的大圆照的境界,那个就是十地菩萨。

 

大圆照的究竟庄严的清澈智慧与慈悲心——慈悲心完全熄灭了慈悲心所觉照到的对境,究竟的智慧熄灭了智慧对细腻细念的分别,在那一刻,“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那就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那就是如来。

 

当年阿难问释迦牟尼:觉性之上还有什么?释迦牟尼佛说:觉性之上还有寂灭。那个就不是众生所能知道的事,那个寂灭也跟众生没有任何关系,那个寂灭是十地菩萨和如来所共有的清净法身,那个就是毗卢舍那佛,清净法身,也就是我经常告诉你们的“祂”。就是当下此时此刻,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入的,核心本体的那个清净如如,遍知遍觉遍照一切,却不被遍知遍觉遍照一切的细腻的习气和业力所沾染、所改变、所蒙蔽的,清净圆满的不动,那就是诸佛的究竟法身。

 

——摘录讲法录音《生命》(2023-10-27)

 

————————

“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释迦牟尼佛

 

妙哉妙哉,觉悟实相,如此不可思议。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释迦牟尼佛

 

修行者,是“实相”与“幻境”之间的中介桥梁。

我无法描述“实相”,只因实相中,“无我,亦无幻境”。

这是极尽微妙的禅乐,殊胜庄严,美妙绝伦的“极乐圆满”。

 

“祂”,渗透在意识中,却不被头脑所理解。

“祂”,投射在认知内,却不被心灵所分辨。

“祂”,充满在体验内,却不被感受所沾染。

“祂”,周遍身心细胞,却不会随身心死去。

 

不可以,用语言直接“指称”祂;不可以,用意识直接“理解”祂。

不可以,由情志直接“感知”祂;不可以,以思量直接“觉受”祂。

不可以,经体验直接“描述”祂;不可以,受敏锐直接“觉知”祂。

 

“祂”,是毫无“获得”的,究竟解脱。

“祂”,是不被“所获”的,不动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

 

修行者,是心灵认知无法触及的“静默”。

修行者,是意识人格无法理解的“释然”。

修行者,是思量习气无法染着的“妙乐”。

修行者,是刹那觉知无法明察的“实相”。

 

当细念习气构成的身语意,“分别见”越来越清淡清晰,透明时,

不被分别心阻碍,不受分别见蒙蔽的“祂”,超越身心浮现全貌。

 

在这具身心意识的肉身之中,

苏醒了究竟释然的空乐觉照。

 

失去了“自我”的过去,消失了“人格”的情志,熄灭了“自我”体验。

融化了“活着”的痕迹,逝去了生命的“气息”,涣散了认知的“惊悸”。

在浓郁滚滚遮天蔽日的习气海浪中,是妙乐殊胜,清净的“智慧德相”。

由妄想细念刹那相续,所构成的生死轮回,是倒映了“实相”的梦境。

而实相中,却实无“倒影世界”,实无“三界六道”,实无“生死众生”。

 

修行者的“实相”,是不可说的。

因为所有“能说”,与一切“所说”,

于实相之内“未曾发生过”。

 

未曾发生,究竟涅槃。

从未生灭,是为究竟。

颠倒既除,实相非相,亦非非相。

究竟圆满,寂静妙乐,如如不动。

 

不可说,是“如来智慧德相”。

无所得,是“众生本来面目”。

 

——摘录《佛像》(2023-11-19)

 

—————————

 

 

  1. 何为“实相”?

 

答:实相无相,亦非无相,是“非相非非相”。

一切相即一切心,即心离心,即相离相。

无生遍满,不动随缘,“见诸相非相”是名实相。

 

人类的意识,认识物质现象,通过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人类的心灵,认知意识概念,通过抽取概念内的,现象内涵形成思维。

思维剖析概念内涵,进而分析世界。

 

人类的思虑,能够体验现象传达的内涵,在理解内涵的基准上,升华出心灵境界。

思虑能够感知境界,在细腻感知的境界中,淬炼出超越认知与意识的“觉受”。

 

觉受,就已经超越了心灵认知,与,头脑意识,可以描述的“境界”范畴。

或者说,恒久处于“觉受”状态中的人,已经不适应肉体身心意识的“存在状态”。

或者说,完全以精微“知觉”,存在于觉受状态中的安宁,已经不能再称为“人”。

纯澈轻盈安宁自由,是觉受感知中,“知觉”苏醒了原始的灵性,展现出生命天堂。

 

人类所能够“理解”,所能够“感知”,所能够“体验”,所能够“认知”到的生命境界,到此为止了,世界上没有语言文字,可以触及超越了“生命”境界的状态;人类的生命体系中,没有心识思量与意识概念,可以描述“存在”以外的真相。

 

“不被存在”的,就是清净无挂,如如不动的“实相”。

不受“生命局限”的,就是大彻大悟,未曾发生的“如来”。

 

——摘录《平安赐福(二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