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一天雨,外出时都走楼道长廊,看到一个小女孩儿,爬上了塑料滑梯,周边没大人,好在滑梯就一个短弯儿,她坐上去,顺利下滑。看到她,我就想,人的体验应该有多种形态,一种是眼前这个小朋友的身体体验,带来的心理感受,所以她会主动爬上滑梯去玩儿;一种是人与事带来的直接情绪体验,留下的情感记忆;还有就是身体体验与情感共同参与的感受。

 

我刚参加工作时,去单位同事家,正好她刚能组句说词的女儿去碰热水瓶,她吓得大叫,女儿还在把瓶塞从瓶口中拿起来。她走过去,把瓶塞最热的部分,放在女儿的手背上。感受到那种被烫着的体验,小朋友一下子就哭了,她问:还敢不敢再拿了?再拿比这烫,烫着你的话,到处都是泡。孩子对泡没概念,但是手背被烫的灼热,她有体验,所以哭着摇头应道,不拿不拿了。

 

很多年后,我问那位同事,那次教育后,你女儿真的不再碰热水瓶了吗?她说:绝对不敢了,她记住了。我对这种教育方式印象深刻,后来看到一些视频教育不吃饭的孩子,教育做坏事的孩子,大多是演示+被打,让孩子通过看,产生情绪的反应记忆,不敢再做相同的事儿。

 

我们作为人类,此世有记忆以来,不都是靠体验来认知这个世界的吗?
身体的触碰,环抱,他/她知道舒服、安全,所以,他/她会认自己认为安全的人;吃,他/她只认合胃口的,不想吃的,撬嘴喂都难(想想小孩儿吃药,第一次吃难吃的食物);在医院看小朋友验血,大部分都有杀猪宰羊的现场感(他们对疼的体验反射,夹带着恐惧)。所以,人类的体验,决定着他/她未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体验感,有惧怕,心理一定是恐惧的,就像埋下了种子,再遇类似境遇时,曾经的体验,会唤醒内在的恐惧,所以,有些事儿,会下意识去排斥的。

 

体验美好时,心理的愉悦,也会变成记忆,再遇类似境遇时,愉悦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很多人爱好的由来。比方说,看芭蕾舞,听音乐,看画展等等,这些带来的体验,很舒畅,再有可观赏的机会,心理充满了期待。

 

任何体验,都连带着情绪情感的变化,喜好、开心,就会期待次数多一些,而难过、愤怒、羞愧,则不想再次面对(小孩儿上幼儿园、小学被欺负,他们就不愿意再去面对那些人)。一般负面的体验,大多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失落、愤怒、慌张,不愿意再去经历。可是,人的一生,是反反复复地在体验,随着年龄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所遇境不同,体验的心理感受不同罢了。

 

想想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恐惧心理,都与某次的体验有关,继而种子发芽,让我们有时预判会再经历时,下意识地去躲避、排斥。比方说,对某人的反感,可能源于某人做某事时,让人觉得不舒服,继而再看到ta时,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此人某事儿的作为。我想起起哄架秧子的一些人,当她意识到自己错了,她会闪躲,不面对,这说明此事已触动了她的恐惧感。
我们肯定某个人时,也一样是此人行为,引发好感和赞赏,所以就会看重ta。我曾经跟学生们说过很多次:别人永远是看着你的背影,给你铺设舞台的,舞台大小,取决于你自己前面做了哪些事?

 

体验影响我们的情绪,心理,也决定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体验是心理主动参与,恐惧,是被动呈现的。它深埋于情绪,行为里,呈现状态各不相同。骨子里的恐惧,以各种方式和态度体现,表面恐惧,大概是情绪表现的。

 

我曾写过一文,说自己不会宽恕。既然不会,脑子里想的会多一些,老师亲诵的博文《宽恕引导》,听哭了几次,也在想生生宽恕伤害自己的人,还要宽恕伤害别人的我自己,怎么做呢?

 

后来听到老师讲法的一句话,大意是宽恕的是体验。

 

突然恍然大悟,别人给自己的伤害,那不都是情感体验,情绪的觉受吗?受了这个难过、愤怒、耻辱、轻慢,所以觉得受伤啊!是自己情绪的波动啊。这种波动,与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出现对立,当然觉得受伤啊。又想起那句话: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不就是心里的念,带动的行为吗?当你对人做出情绪表现时,可能对对方就是个伤害。过去大家抚慰受创伤的人,常说的那句话:岁月是治疗创伤最好的药!岁月,不就是让我们的体验逐渐在淡化吗?体验淡化了,情绪的波澜,就很难再起了。

 

所以,宽恕,重要的是从体验的情感中释然,不抓取,不记忆,放手,丢弃,那种被伤害和伤害他人的情绪情感,不再停留在心中,不就是真宽恕了吗?

 

用喊口号的方式说“宽恕”两字,好像挺高大尚的,但是不解决实际问题,无法除根。只有拔除体验的根,对人对己,负面的情绪,负面的评价,负面的态度,都稀释、分解、融化,宽恕才会落到实处。

 

我得细细体悟,慢慢实践。

 

返回
顶部